贪玩中文网 > 楞严经笺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之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之上)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贪玩中文网 www.tanwanzw.com,最快更新楞严经笺最新章节!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第二观音述证文二。初依修克证文三。初叙本师名。

    笺云。梵语阿嚩卢枳帝湿伐啰耶。唐言观自在。略云观世音。天台智者云。观。是能观之智。世。是所观之境。音。是所度之生。称名归命。应机往救。故云观世音。若云观自在者。大唐三藏云。观有不住于有。观空不著于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当有不破于有。一切皆无。不坏于无。种种皆有。是以心不能动。境不能迁。动不乱真。实可谓无碍智慧也。又法华云。若有无量百千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此菩萨大悲经云。过去名正法明如来。观音授记经云。未来补弥陀。名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又有佛出世。名观世音者。因从果号。资得师名。表师资互明因果交微。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次发心承教。

    笺云。发菩提心者。五菩提中发心菩提也。闻则侧聆正教。思则决择在心。修则如理修行。教是能诠文。义是所诠理。依能诠文下。悟所诠理。然后如理修行作佛去。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后依修克证文二。初依修文二。初旋流灭六。

    笺云。耳根发耳识。故曰闻。一切众生。顺流不能逆流。言入流。是不顺流也。则能缘心。不顺所缘境。亡所者。既无能缘心。亦无所缘境也。或入流者。入于圣流。亡者无也。无所闻声尘也。入圣之流。既不被时分所迁。五浊之中。超劫浊也。亡所。所闻声尘不起。声是十一种色法。既无声。五阴之中。超色阴。色者质碍。言亡所。则去质碍也。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笺云。此三句。返释上入流亡所也。所入者。所入尘境。入是能入之心。所入能入。声境观心。二俱寂静。则无动静可生。若有声尘。则有动静。已上是灭六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后七八俱袪。

    笺云。渐则由渐。增则加增。既灭六。犹有七八二识。今渐渐加增彼七八。闻则能闻。是第六识。所闻是声境。此二俱灭也。亦不住灭六之心。若住灭六。即有灭六之见。今不住灭六之见。五浊之中。超见浊。若有灭六之心。即有领纳之义。今既不住灭六之心。五阴之中。超受阴。

    尽闻不住。

    笺云。所闻能闻。二心俱灭。亦不作灭。能所之住。故云不住。不住能闻所闻已灭之解。若有住不住灭六之住。则有可取可住。则为烦恼。今既不住灭六之住。五浊之中。超烦恼浊。若有灭六之住。则成取像。今灭六之住亦不住。则无取像行相。五阴之中。出想阴。

    觉所觉空。

    笺云。上觉则第八识。下所觉则第七识。起八觉第七。第八为能。第七为所。此所觉七识乃空。虽亡第七。犹有能觉第八在。或觉则能觉。是第七识。所觉则第六已灭。若有七在。则执八见分。与四惑俱。则流落诸趣。便有众生。今所觉第六。不住灭六之心。第七能觉亦空。五浊之中。超众生浊。若第七在。带彼第八成染。有迁流造作之行相。今第七既灭。五阴之中。超行阴。

    空觉极圆。

    笺云。空则起能空之智。觉则第八。起智来。空此八识能觉之心。故至极圆□也。或能觉则第八。觉灭彼七。今七既灭。八为能觉。□为所空。二俱灭尽。故云极圆。若有第八在。则有□持不断之功能。执持有情。故今第八能觉既灭。则□连持之功能。五浊之中。超命浊。若有第八□。则三界总报住。识强智□。强生了别。今能觉既空。则智强识劣。五阴之中。超识阴。

    空所空灭。

    笺云。上空则能空之智。所空则第八识。□起智空其所空。此能空之智。亦无有也。为能空智。对着八识。八识亦为所。此则遣能三之智。或能空是智。所空则八识。今能空智。与所空识虽去。亦无能空所空之解。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后克证文二。初总标生灭。

    笺云。生则三能变。灭则起智。今起智生灭彼灭了。此智亦灭。故云既灭。殊简平常。胜简于劣。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后别列文二。初上合佛心。

    笺云。上合。则起始觉智。合本觉心。则本觉理也。谓自心与佛心无别。自智与佛智无殊。慈能与乐故。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后□通凡性。

    笺云。谓如无二如。众生亦如也。佛有同体大悲故。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后妙应群心文二。初圆慈广应文三。初推师授证。

    笺云。言蒙彼如来教授于我。如幻。似有不有。如空不空。闻熏。则耳根熏习。闻修是三慧。影取思。闻则闻外教。思则思内义。修则内外俱收。金刚则智。起智来断自成烦恼。三昧。唐言正受。不受诸受。故云正受也。

    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笺云。佛有同体大悲。三十二应者。乃无身中现身。无形中现形也。入则能入。诸国土。是所入。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

    次广列随求文二。初求出世文四。初佛身。

    笺云。入则能入。三摩地是所入。进修者。增进修行胜解。则起始觉智。合本觉理。或胜解者。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现圆者。为此菩萨欲得胜解显现圆满。

    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笺云。若是资粮加行位菩萨。乃现小化身。以生空草为座。现丈六相。说生灭四谛。若是地前菩萨。现大化身。千尺相。若入地已去。初地现百由旬□。坐百华莲华。说百法名门。三地现万。四地现亿。至法身地。现不可说不可说由旬身。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二独觉身。

    笺云。寂静妙明。此是麟觉。喻独觉是利根者。无佛之世出生。作佛灯后??。身唯善寂。意玩清虚。或寂静妙明。则生空智。胜妙现圆。则生空涅槃。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

    三缘觉身。

    笺云。断十二缘。过去二因。无明。行。现在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因。爱。取。有。未来二果。生。老死。

    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笺云。缘断胜性。是生空智。胜妙现圆。是生空涅槃。此唯部类而行。出有佛世。是钝根者。所说十二因缘法。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四声闻身。

    笺云。修道谛智。证灭谛理。故云入灭。胜性现圆。是生空智。说四谛法。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

    后愿世间文三。初步天胜乐文七。初超尘业众。

    笺云。欲心明悟者。言不与欲境相交。失念受乐。分明悟解也。影下欲界为苦。欣上界为净为乐。

    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笺云。梵净。王往也。色界诸天之所归往。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二九一十八天。乃梵王所管。多说布施持戒等法。解脱者。出离欲界苦。求上色界乐。经中前三乘皆解脱。今梵王亦言解脱者。秪是离不欲尘。名解脱。非同三乘出苦解脱。向下即言成就。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次乐欲居尊。

    笺云。欲为天主者。欲为欲界六天之主。帝释者。正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广言能天帝。释迦是姓。提婆是天。因达罗是帝。言帝释。唐梵双举。文略□也。向下说法如前行相。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目佗随心。

    笺云。自在天。今疏主意。指乐变化天。则欲界第五天。受欲乐于目境上变之。慈恩云。夜摩睹史二天。自在得异熟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上二天。如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名自在天。自在者。离缚义。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佗崇己玩。

    笺云。疏主意云。是佗化自在天。于佗人浮尘。化赴受用也。慈恩云。乐变化天。佗化自在天。名大自在天。不乐异熟果。乐自乐佗。变为乐具。而受之。是名大自在天。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五营统思。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六四埵棱威。

    笺云。则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西方丑目。北方多闻。居妙高山半第四层级。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七驱骤百灵。

    笺云。太子统领四天下鬼神。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次愿处人荣文八。初愿垂衣化物。

    笺云。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下裳。法诸天地。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二求混俗怡神文二。初长者。

    笺云。是长之者。名曰长者。氏族。姓字。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居士。

    笺云。好谈名雅之言。居家内治之士。虽处三界。不混欲尘。常修梵行。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则制锦褰帷。

    笺云。制锦者。孔子云。未能操刀。而使制锦。有美锦。何不使人学制焉。喻县令为政。褰举也。在傍曰帷。又自障也。后汉贾琮。冀州刺史。传车乘帷裳。升车襄帷。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善恶。何乃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百城闻之震栗。邦。则诸侯为邦。邑。则县令治色。剖犹剖判。断犹聆断。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乃玄通异术。

    笺云。数术者。则名数法术也。摄卫者。则收摄术护其用也。梵□婆罗门。唐言净胤。西天第二姓也。年七岁。若学就四围陀。则为国师。四围陀者。一医方。二祭祀。三卜相。音乐。战法。四既术也。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桑门毒律文二。初僧。

    笺云。桑门或云沙门那。唐言勤息。勤求道业。息诸恶念。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尼。

    笺云。禁戒五八也。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八戒者。添六不得带珮璎珞。香油涂身。熏香作服。七不得歌舞作唱及故观听。八不得上高大床。然尼。有三百四十八戒。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六守礼居家文二。初优婆塞。

    笺云。唐言近事净。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优婆夷。

    笺云。唐言近事女。五戒自居者。言但自居家。持其五戒。如前释。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七雅训形门。

    笺云。修家国者。言修家治国也。女主。女天子也。或云公主。国夫人。则王后也。命妇。则有命之妇。九嫔已下。大家。则守贤之女。如曹大家。年十九。制八篇。诫诸女子之事。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八孤贞内室文二。初童男。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童女。

    笺云。处在室间。曰处女。侵。则侵于欲境。暴。则卒暴之心。言欲□盛如今已无。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意脱邪伦文九。初志超情醉。

    笺云。为诸天者。乐如醉酒人。问。前言梵天及自在等。何故此又言诸天。答。此言乐出天伦。是生厌。彼言乐为天主。是生忻也。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二厌处兴云。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乐离飞精。

    笺云。药叉唐言勇健或云暴恶。飞行空中。食啖亦摄地行。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意除音伎。

    笺云。新云健闼嚩。唐言寻香行。诸作乐神中。有斯等辈。由此西方。呼诸散乐。名乾闼缚。不作生业。只寻香气。作乐求乞。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五憍尸罢战。

    笺云。憍尸迦。唐言茧儿。则帝释异名。常与修罗战。旧云阿修罗。新云阿素洛。阿之言非。素洛言天。多行谄诳。无彼天行。故云非天。

    若紧陀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陀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六息和梁尘。

    笺云。息和。则宋玉有歌者。郢中和者。不过数人。唱弥高。而和弥寡。阳春白雪之曲也。梁尘者。善歌有虞云。发声动梁尘。紧陀罗。或云紧那罗。新云紧捺洛。唐言歌神。初歌四谛。次歌十二因缘。次歌六度万行。后歌一乘。如世乐音。歌君之德。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七异术停操。

    笺云。操。则操持。此类为前生。好操异术。故招此报。旧云摩睺罗。经云。摩呼罗。正云莫呼落迦。唐言大腹。则田中虾?蟒蛇之类也。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八寰中悦志。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九总袪形累。

    笺云。非人则思也。有形。有形质者。无形。无色天。有想。则有想天。无想。则无想天。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后彰呈妙力。

    笺云。三昧则理。闻熏则慧。无作妙力。乃无为无造作。微妙之力。力者。难屈伏义。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

    后悲救群伤文二。初消迷济溺文三。初总彰无畏。

    笺云。闻熏。耳根熏习也。闻修。则三慧。影取思。金刚则智。三昧则理。悲。乃伤己苦而拔彼苦。仰。则荷圣德而虔同仰。观音如来。是我之师。

    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笺云。一切众生。但于耳根门头。入流亡所。信自身与佛身无别。自心与佛心无殊。与观音一同故。得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功为功能。德乃德业。或身。是现千首万首。千臂万臂之身。心。是大悲之心。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

    次广护群灾文四。初彰救护文二。初观声总救。

    笺云。一切众生。乃顺声尘而观音。不顺声尘。

    以观观者。

    笺云。上则能观之智。下则所观之理。乃返闻闻自性故。或以观则能观耳根。观者是所观。以能观。观所观。声尘无自性。此则自利。

    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笺云。则利佗。前约根本。后约后得。观其音声者。或闻观音名。或闻观音所说之法。即得解脱。则离其三苦五苦。恼乱一切众生。

    二者。知见旋复。

    后约别扶危文七。初炎飙不爇。

    笺云。眼识现量。妄知妄见之心。旋还复归真源。

    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笺云。一切众生。向违情境上生嗔。顺情境上生贪。此则爱心。如今既尽。则无欲火所烧逼。然眼见色。眼识今既入流。自然不被色尘所牵。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二偃履洪波。

    笺云。偃息也。则耳识旋复真闻。不被生死欲浪之所漂没。

    四者。断灭妄想。

    三鬼国无复。

    笺云。则第六识虚妄想相。

    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笺云。为此妄心。伤残一切物命。鬼不能害者。鬼有害心。今其无矣。

    五者。熏闻成闻。

    四刀锋寸坏。

    笺云。耳根成真闻性。

    大根销复。

    笺云。此六知根。悉皆销灭。旋复真闻之性。

    同于声听。

    笺云。一根发识。遍缘诸境。

    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笺云。性无摇动。则法身也。

    六者。闻熏精明。

    五叉刹不视。

    笺云。闻熏则耳根。精明乃真性精明。

    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

    笺云。言此真闻之性。圆明周遍法界。幽暗。则七识顽空之性。然真明之性现前。乃明来暗谢。智起惑亡。故明性全。暗性不全。

    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笺云。鬼神之辈幽暗。虽近其傍。同不能视。邪不干正。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六杻械离身。

    笺云。一切音声之性。悉皆圆销。无其声尘。观听返入者。则返闻闻自性。既乃返闻真性。此之真性。无形无相。无枷锁等事。

    八者。灭音圆闻。

    七劫贼停伤。

    笺云。灭音。则灭声尘也。圆闻。乃圆通真闻。

    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笺云。言此圆闻之性。周遍法界。生其慈力故。慈能与乐。

    九者。熏闻离尘。

    二灭俱生文三。初染爱全除。

    笺云。熏闻。则闻思修三慧。离尘。乃离诸色尘。

    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笺云。一切众生。不了色即是空。乃被色所侵夺。今既返闻闻自性。了色即空故。则诸色尘。不能劫夺其慧命。

    十者。纯音无尘。

    次嗔怨息种。

    笺云。言纯是圆闻之音。无其声尘。

    根境圆融。

    笺云。根之与境。悉皆无相。

    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笺云。无能对心所对境也。

    十一者。销尘旋明。

    后皆昧潜销。

    笺云。销诸妄尘。旋归真明之性。

    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

    笺云。身是法界身。量等虚空。心是法界心。绝诸分别。琉璃。则分喻之。若是法身。不可为喻。

    能令一切昏钝性障。

    笺云。则第七识带起顽空。乃空神。影取无色界四蕴成身。

    诸阿颠迦。

    笺云。唐言无种性人。设使勤求。但向人天。求少安乐。不能通趣无上菩提。此人无大乘种。断灭善根。

    永离痴暗。

    笺云。为起智断妄。言痴暗。乃根本无明。不了理事。当体昏暗。

    十二者。融形复闻。

    三表愿随文二。初男文二。初上应佛心。

    笺云。言融销其身形。复归其闻性也。

    不动道场。

    笺云。法无去来。无动转故。

    涉入世间。

    笺云。身土交参故。

    不坏世界。

    笺云。存器世也。

    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

    笺云。言现身现土。教化众生。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后下随人愿。

    十三者。六根圆通。

    后女文二。初上应佛心。

    笺云。言六根圆遍通达。

    明照无二。

    笺云。乃即体之智。圆明洞彻。无二。则一根遍缘诸境。各得互用也。

    含十方界。

    笺云。含一方□方无外。唯一真□体。

    立大圆镜。

    笺云。转八识。成大圆镜智。

    空如来藏。

    笺云。一空真如理目显德。乃涅槃也。

    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

    笺云。则不空如来藏。是菩提。则四智菩提种子。是生德。秘密法门。则等流教法也。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钦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后下随人愿。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四彰名福益文四。初彰群智劣。

    笺云。三千大千百亿日月。则娑婆一佛化境。其中诸法王子。绍隆佛日者。有六十二殑伽沙。各各修其教法。垂彼仪范。化度众生。随顺其根机。以智慧方法巧便。固非一致。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

    二显己巧圆。

    笺云。圆通本根。则耳根。发起真闻之性。微妙向其耳门之中。含裹包容。法界是依报。自身是正报。依正二报。身土交参。乃法身。

    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三校福齐诸。

    笺云。六十二亿诸佛。俱不出此圆通法门。乃佛佛道同故。

    世尊。我一号名。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四叹名圆敌。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后通前总结。

    笺云。此福备覆一切众生。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

    后显德呈奇文三。初略标圆德。

    笺云。修则能修。是智。证是所证。是理。言此耳根圆通门。更无过上。道即智也。

    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笺云。此四种。不可心思口议。无为无造作。微妙功德。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

    次广演呈奇文四。初现形宣咒文二。初总陈观证文二。初述证。

    笺云。初获者。则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上妙。则离前声尘境。下妙。乃圆闻自性。心。则贞实真心。

    心精遗闻。

    笺云。此心精明。遗却声境。

    见闻觉知。不能分隔。

    笺云。则一根发识。遍缘诸境。

    成一圆融清净宝觉。

    笺云。真觉可贵可重。

    故我能现众多妙容。

    后述能。

    笺云。离能应所应。无功用道现前。故曰妙容也。

    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笺云。补陀罗山。紫黑旃檀。沉水香刹。大陀罗尼等。具四义。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

    后能现奇形文三。初现首。

    笺云。一百八首。表一百八烦恼。八万四千。表八万四千尘劳业惑门。烁迦啰。唐言轮。然帝释有之。外国有不宾者。此轮掉空而去碾之。自然宾伏。喻法身能摧一切烦恼。此则轮奇也。后二表法亦然。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次现臂。

    笺云。母陀罗。则印。则手中结此吉祥印。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后现目。

    笺云。清净宝目者。言法眼清净。

    二者。由我闻思。

    二像法遐闻。

    笺云。则三慧。或云。是耳根发识。思则第六识。

    脱出六尘。

    笺云。无六尘境。

    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笺云。如声度垣。喻真闻之性。无有所碍。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三感施珍财。

    笺云。舍身珍宝者。令离贪也。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

    四随求普献文三。初显标全证。

    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

    次普供无遗。

    笺云。表自离贪也。

    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后旋愿随求。

    笺云。涅槃者。则佛□□□二转依果。含取菩提。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

    后总伸圆证文三。初叙根圆证。

    笺云。圆照智也。三昧理也。理智冥合。理则体。智则用。摄智用。归涅槃之体。

    缘心自在。

    笺云。因入流亡所。能缘之心乃自在。不被声尘所覆。

    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笺云。因入流相者。入流亡所。返闻闻自性也。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次述记承师。

    笺云。观音乃师。菩萨乃资。资连师号。表因果合辙。师资互显。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后显随名证。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

    后别简圆修文四。初垂光密证文八。初释迦腾耀。

    笺云。尔时者。当二十五圣。叙述圆通了毕之时。师子。表其无畏。是体。向北体上。有住着之义名座。是用。先体后用。师子即座。持业释。又师子。表佛。是人中师子。如王即胜。座。是无记木头。无畏。则无怛惧义。即劣。先胜后劣。依主释。

    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笺云。若灌十方佛顶。表此首楞严三昧。唯佛亲证。若灌诸菩萨及法王子。表此顶三昧。谁人无分。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二尘佛舒光。

    笺云。八地称大菩萨。表佛佛道同。生生体一。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三化演交辉。

    笺云。此表有情无情。齐成佛道。纯一法性净土。如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大曰池。小曰沼。此乃唯识相。但了相归性。情与非情。同一体。无心外法也。彼佛此佛二光。相交罗笼。如帝释宫因陀罗网。罗笼同结。重重相涉。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四听徒同证。

    笺云。金刚三昧。则首楞严三昧。名异体同。金刚则智。三昧则理也。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五天华飏彩。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

    六河岳冥潜。

    笺云。丘陵坑坎。皆当隐闭。

    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

    七界合尘沙。

    笺云。一时化成法性净土。表除分剂之心。

    梵呗咏歌。自然敷奉。

    八妙音同奏。

    笺云。梵呗之声。调咏歌颂。自然空中。敷扬演奏。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得真圆通。

    二来简圆通文三。初告审群因。

    笺云。久应正觉。迹履因位。绍隆灌顶佛之太子。由此称法王子。鸯崛摩罗经云。文殊是此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又云。过去为龙种上尊王佛。又宝积经云。授记于南方。名普现色身如来。又佛名经云。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祖师。又华严经云。与诸眷属。住清凉山。文殊表智。智以决断。转染得净。故用简之。

    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次覆彰平等。

    笺云。此二十五人。各各得圆遍通达法门。实无长短。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后来详当要。

    笺云。意谓堪忍世界。以音声为佛事。此告时有二意。一我今欲令阿难。悟二十五行。问当阿难根机者。是何门。益现在。二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何方便门。易得成就。是益未来。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上

本站推荐:慧琳音义开元释教录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大集会正法经三观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无门关龙舒净土文九华山志金刚经集注

楞严经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贪玩中文网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楞严经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