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玩中文网 > 楞严经笺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之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之下)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贪玩中文网 www.tanwanzw.com,最快更新楞严经笺最新章节!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三奉旨料撰文二。初申仪受告。

    觉海性澄圆。

    后颂择群诠文二。初简余非当文二。初总明方便文三。初标真显妄。

    笺云。觉则无漏真智。海则喻智无涯。缘此智与理冥时。不分能所。圆遍法界故。性则本来自性。澄则本来澄。圆则圆遍法界。

    圆澄觉元妙。

    笺云。此牒澄圆。可也。此圆满澄湛性上。无漏觉智。元来离能所。故称为妙。

    元明照生所。

    笺云。元则元来真性。明则湛寂真明。照则强生觉照之功用。生所者。则无明。为有强觉之智。照彼所照。无明便生。得所相当情。

    所立照性亡。

    笺云。既有所照之相。无明当情。便有能缘之心。能所既立。是前来能照之智亦隐。最初觉海性澄圆亦隐。亡者无也。

    迷妄有虚空。

    笺云。能迷是强觉。所迷是真性。既有能所。便有七识末那。带彼昏钝空相当情。便成众同分虚空。

    依空立世界。

    笺云。觉劳相现。翳本圆明。背本心昏。睹太虚相。乃至四大蔚兴。便成世界。空是所依。世界是所变。

    想澄成国土。

    笺云。想者取象义。澄结也。言想心凝结。便成国土器世间等。是想分。

    知觉乃众生。

    笺云。是能依有情。此见分也。

    空生大觉中。

    笺云。顽空从真生时如何。下句便喻。

    如海一沤发。

    笺云。真如性海。顽空如沤。为向真体上。强生觉照。起得此同分所依空来。如海上一沤发。然顽空亦不离真如。沤亦不离水。已上二句。是生起义。从沤灭空本无下。是治断义。

    有漏微尘国。皆从空所生。

    笺云。有漏。简去无漏。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笺云。则欲有。色有。无色有。

    归元性无二。

    次归证多徒。

    笺云。二十五人。归元性即无别。皆悟圆通。

    方便有多门。

    笺云。随佗根机。便有多般门户。前句结答悟圆通。是二十五人。方便有多门。生起向下观音一门。当此方根机。

    圣性无不通。

    后显性通权。

    笺云。二十五人。皆得圆遍通达法门。

    顺逆皆方便。

    笺云。若是顺。即观音门契□心。若是逆。则余二十四圣人。

    初心入三昧。

    笺云。入是能入。三昧是所入。唐言正受。定之异名。

    迟速不同伦。

    笺云。迟。则如药王药上云。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又如持地。于普先佛世持地。至毗舍浮佛。方悟圆通。又如月光童子。初遇水天佛教水观。未得亡身。经无量佛。乃至山海慧自在通王佛。方悟真空。速。则如观音。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色想结成尘。

    后别简非圆文九。初拂尘圆证文六。初厌色添尘过。

    笺云。内心功结从大尘。?成邻虚。邻为邻近。虚为虚空。然二十五人。叙圆通时。陈那在前。乃众中上座。故宜先叙。简时沙□谛色在前。为五尘之□先是色也。

    精了不能彻。

    笺云。若是精真了别。则此观。不能明彻。为色即是空。不假析色归空。

    如何不明彻。

    笺云。问起如何。

    于是获圆通。

    笺云。是答。为于是不明彻处。于是获圆通。为佗?色要得圆通。乃不得圆通也。白骨微尘上。作观。

    音声杂语言。

    二声言不普过。

    笺云。音则五音。宫商角徵羽。声则四声。一言为言。□字为语。此憍陈那尊者。

    但伊名句味。

    笺云。此等名句。但因名文身义味也。舌以文身为味。

    一非含一切。

    笺云。此尊者。悟明四谛。缘苦集是世间因果。与灭道出世间因果。别也。

    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根□即一切。此乃不得圆通。

    香以合中知。

    三香无离觉过。

    笺云。香严。因邻房烧沉水香入观。

    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无不觉照。未尝断灭。未有合时即觉。离即不知也。

    味性非本然。

    四味性非常过。

    笺云。则药王药上二菩萨。向舌根。尝此娑婆草木金石。入圆通。

    要以味时有。

    笺云。要因味方有性。无味又无分别。

    其觉不恒一。

    笺云。味时有觉。无味又无分别。故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笺云。圆通法门其性常一。

    触以所触明。

    五触尘无定过。

    笺云。能触是身。所触是水。无所触不明能触。须有所方有能。此?陀婆罗。

    无所不明触。

    笺云。三和方能成触。为根和境和识和。阙一不成故。

    合离性非定。

    笺云。合乃触时知。非触时又无分别。此性不定。

    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其性常一。

    法称为内尘。

    六法分能所过。

    笺云。则饮光。及柴金光比丘尼。向法尘上作观云。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此法尘影象。是内第六所缘之尘。

    凭尘必有所。

    笺云。凭五尘。必有法尘。此法尘。是第六识心所。

    能所非遍涉。

    笺云。为能缘心。所缘尘。各别故。

    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圆通根。能所一如。根尘无二。

    见性虽洞然。

    二拂迹旋根证文五。初视境亏功过。

    笺云。谓五圣向五根上作观。则如意尊者。向眼根上作观。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明前不明后。

    笺云。明犹见也。言但见前。不见后。

    四维亏一半。

    笺云。四维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两隅角不见。秪见二隅。此约功德所配。此论肉眼。前叙时乃天眼。

    云何获圆通。

    笺云。谓因果不相称。

    鼻息出入通。

    二现气无交过。

    笺云。若是出息入息则通。此周利槃特迦尊者。

    现前无交气。

    笺云。若是出入相交。则阙中间无交。气有间断故。若是圆通。则无间断。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笺云。为出息不是入息。入息不是□息。支则分义。出入分各相离。不能相涉入故。

    舌非入无端。

    三纯味方生过。

    笺云。为此舌根。非是入于无端倪之处可了别。唯须有味乃可了。此憍梵钵提尊者。

    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恒常无间。

    身与所触同。

    四质量偏涯过。

    笺云。此则慢习尊者。向身根作观。因入城乞食。毒刺伤足入观。身为能触。毒刺为所触。此二俱是无记。故言同。

    各非圆觉观。

    笺云。能触所触。二俱无记。各无真觉觉观。若是圆通根。有真觉。起来观照也。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笺云。为身与刺。各当涯际剂量。不相冥合契会故。

    知根杂乱思。

    五杂想资□过。

    笺云。则善现尊者。于意根作观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等。为第七所依知根。杂和第六。撩乱思量。

    湛了终无见。

    笺云。若是湛寂了别。真性则不能得。

    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绝其乱思想念。

    识见杂三和。

    三息□澄流证文三。初体含三杂过。

    笺云。则鹙子。于眼识现量心上作证。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乃至种种变化。一见则通等。了别以解识。八识总名识。此眼识须仗眼根与色尘。三法和合。方能照见。

    诘本称非相。

    笺云。今能依之识无体。根境更有何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其体恒常不变。不同根尘识三。无根本也。

    心闻洞十方。

    次初心不及过。

    笺云。普贤。于耳识现量心上作观。云。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心者。缘虑以解心。八识通名心。言此心洞达览见十方。如前云。若于佗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

    生于大因力。

    笺云。普贤行门。是大因。有不可屈伏义名力。为对菩萨大乘。得大因力名。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笺云。此门庭格高。唯化上根。下根即不能入。若是圆通根。中下俱接。

    鼻想本权机。

    后滞权增住过。

    笺云。??喜尊者。鼻识上作观云。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至三七日。身心内明等。为佛见佗多贪欲。令摄心。秪是权宜之机。

    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作能住是心。所住是鼻。亦未契圆通。若是圆通。则无能所。

    说法弄音文。

    四纵辩摧邪证文一。有漏□真过。

    笺云。音则音声文则文□也。此富楼那尊者。

    开悟先成者。

    笺云。祗可开示晓悟。先未成就久修之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笺云。名句文身。是不应行中。行所收。不得无漏。

    持犯但束身。

    五□勒钳神证文一。□形无遍过。

    笺云。近执尊者。向身识□作观。经云。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乃至众推无上。为止则是持作则是犯。但束其身也。

    非身无所束。

    笺云。有身则可持。无所持者。无身也。如无色界人。无身何可束也。

    元非遍一切。

    笺云。秪是欲色二界。无色不遍故。

    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无不遍。

    神通本宿因。

    六涌没凌虚证文一。宿念□缘过。

    笺云。则采菽氏。向意识上作观。为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故为神通。须是夙世修习也。

    何关法分别。

    笺云。则法性真分别。终日分别。未尝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笺云。为初习神通时。想此身如飞花柳絮。此能缘之心。不离所缘物象也。

    若以地性观。

    七了相疑空证文五。初阻碍乖通过。

    笺云。□相则四大□也。凝空空大也。证者为五圣□曰五□相上作观。则持也菩萨。往遇普光佛。于一切要路□口。我皆平填。或作桥梁。乃遇毗舍浮佛。教云当平心地。方悟圆通。

    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笺云。□□道路有为功用。非是圣性。因中是有。果中是无。因果不相称也。

    若以水性观。

    二作想招生过。

    笺云。月光童子。于水大上作观。内身津液。与外浮幢王刹。等无差别。

    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笺云。为理如智如。一如体上。离能觉观之心。觉寻观伺。是六识心所法。

    若以火性观。

    三起厌非真过。

    笺云。是火头金刚。言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因此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等。

    厌有非真离。

    笺云。厌欲有。若是真离。无忻厌。

    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笺云。言火大门庭高远。

    若以风性观。

    四动寂相形过。

    笺云。则琉璃光法王子。风大上作观云。我过无量声如来。教我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于是观世动时。乃至诸动无二等。

    动寂非无对。

    笺云。则动对寂故。

    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笺云。有对待故。非真也。

    若以空性观。

    五凝空昏钝过。

    笺云。则虚空藏菩萨。云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诸幢王刹。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昏钝先非觉。

    笺云。为此空相。不是真空之性。

    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笺云。菩提觉义。今空体无觉。与菩提异。

    若以识性观。

    入一心唯识证文一。住识存虚过。

    笺云。则慈氏菩萨。遇日月灯明佛。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至然灯佛出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观识非常住。

    笺云。为起能缘观心。观此入识。非是常住故。

    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存能缘观心。亦是虚妄也。

    诸行是无常。

    九妙刹求安证文一。因生不称过。

    笺云。则大势至菩萨。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等。行是造作迁流故。

    念性元生灭。

    笺云。为此念者。亦行蕴收。与第六识相应。生灭不暂停。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笺云。因是生灭。果是净故。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

    后择示真圆文三。初述观音独契文六。初娑婆教体。

    离苦得解脱。

    二广叹观音。

    笺云。离三苦五苦。分段生死。变易生死。

    良哉观世音。

    笺云。良犹善也。叹辞。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笺云。前来以十四种无畏。施众生也。

    妙音观世音。

    笺云。微妙之音。离能所故。不顺声尘。观是能劝之智。世是所观之境。音是所度生。

    梵音海潮音。

    笺云。梵者静也。则寂静之音。性离喧嚣。海潮音。乃警告雄音。则应化不失时也。

    救世悉安宁。

    笺云。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出世获常住。

    笺云。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我今启如来。

    三启述圆通。

    如观音所说。

    笺云。可观音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

    笺云。文殊设喻也。

    此则圆真实。

    笺云。则喻显圆通。

    目非观障外。

    四比余非正。

    笺云。则眼不能见物外之事。

    口鼻亦复然。

    笺云。口鼻舌。以合中知。

    身以合方知。

    笺云。为合触尘方知。

    心念纷无绪。

    笺云。第六识心。念虑纷然。迥无头绪。

    隔垣听音响。

    笺云。垣墙也。音乃种种音。响则山谷应声。

    遐迩俱可闻。

    笺云。此约五根校量。乃就耳根。显圆通。

    五根所不齐。

    笺云。余五。不等耳根。

    是则通真实。

    笺云。通变之义。

    音声性动静。

    五显声彰圣。

    笺云。若是音声性。则有动有静。如树因风则动。无风则静。或有声曰动。无声曰静。

    闻中为有无。

    笺云。此闻。是真闻性中。此声尘或有或无。或一切众生。执声则言有闻。无声则言无闻。

    无声号无闻。

    笺云。此但声尘。或有或无。

    非实闻无性。

    笺云。闻性不随声尘无。

    声无既无灭。

    笺云。声无。是无声尘。即当灭闻。性即无灭。

    声有亦非生。

    笺云。声有。是声尘之时。亦非生。言此闻性不曾生。

    生灭二圆离。

    笺云。生灭是声尘。二圆离。是无生灭也。

    是则常真实。

    笺云。此则性显圆通。前二约寤时。纵令下。约寐昧。后深也。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六叙教当明。

    笺云。约寐时。此性亦常。尚不作思无。岂作思有之解。

    觉观出思惟。

    笺云。起始觉净智来观达。出却前妄识思有思无之解。

    身心不能及。

    笺云。妄身妄心。不能及真。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笺云。本闻则真闻之性。循则顺也。顺声尘故。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次诲责群徒文四。初伤余劝责。

    笺云。多闻不能涤业。干慧未免苦轮。

    岂非随所沦。

    笺云。岂不是阿难随前尘声境。遭佗沉沦。

    旋流获无妄。

    笺云。但返闻闻自性。自然得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

    二别责阿难文二。初述承威演妙。

    笺云。金刚则智。能摧坏一切虚妄之法。此慧观圆通。

    如幻不思议。

    笺云。似有不有。如生不生。

    佛母真三昧。

    笺云。母者出生义。喻法身能出生报化二身。约此圆通门。是法身真理。

    汝闻微尘佛。

    后责外习迷源。

    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

    笺云。积畜多闻。翻成过患赚误也。

    将闻持佛佛。

    笺云。将多闻之性。任持前佛后佛无漏言教。

    何不自闻闻。

    笺云。何不返自能闻之心。合真闻之性。

    闻非自然生。

    笺云。此能闻之心。不自然而生。须仗声尘方生。

    因声有名字。

    笺云。因声境。牛羊男女等声。

    旋闻与声脱。

    三指观令超文三。初旋闻普脱。

    笺云。但旋妄识归真闻。声尘自然解脱。

    能脱欲谁名。

    笺云。尚无所缘声尘。何有能脱之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

    笺云。见闻是识。但如幻如翳。俱无有实。

    三界若空花。

    笺云。欲界色界无色界。如空中之花。

    闻复翳根除。

    笺云。翳根则见分。但返闻自性。乃无见分妄心。

    尘销觉圆净。

    笺云。尘销是无相分。真觉自然。圆明清净。

    净极光通达。

    次了喻超尘。

    笺云。智也。

    寂照含虚空。

    笺云。即体之智。寂而常照。含真空之体。此根本智也。圆觉云。当知虚空。觉所显发。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笺云。如睡梦觉。

    摩登伽在梦。

    笺云。先梵天咒。如梦如幻无实。

    谁能留汝形。

    笺云。谁能留汝阿难之形。秪为不了前境如梦。即被系缚。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

    后比约圆销。文二。初喻。

    笺云。此是真。若是众生是假。

    虽见诸根动。

    笺云。如一切众生。向六根门头动用。

    要以一机抽。

    笺云。皆由根本无明也。

    息机归寂然。

    笺云。但息根本无明。返闻闻自性。归寂然理体之上。

    诸幻成无性。

    笺云。六知根。无自性。

    六根亦如是。

    后合。

    元依一精明。

    笺云。则性明相。是根本无明。

    分成六和合。

    笺云。六根也无明为能变。六根六尘为所变。

    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笺云。一处乃根本无明。但无根本无明。六用皆不生。或一处约耳门。入圆通。其余六根无自性。

    尘垢应念销。

    笺云。应念则少念。少念则无念。

    成圆明净妙。

    笺云。法界之体也。

    余尘尚诸学。

    笺云。指前二十四人。

    明极即如来。

    笺云。明极则智也。言真智穷极。便是如来。

    大众及阿难。

    四劝旋归证。

    旋汝倒闻机。

    笺云。为背体缘声。是倒。今但返闻自性。是旋。汝颠倒闻机。是根本无明。

    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笺云。返复能闻之心。闻佗真闻去。

    圆通实如是。

    笺云。方结答阿难请得成菩提。妙奢摩佗。已摩。禅那。最初方便。又结答。我今犹如旅泊之人。至要因门入。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

    后显顿流通文三。初贯通三际显指真殊。

    笺云。文殊。又恐阿难将为己证。便云。则是诸佛一路涅槃门。更无二路。唯此一门。路者。三乘圣人游履之处。涅槃。乃佛果位。有为无为二转依果。门者。出入义。三乘圣人。皆于此门入。

    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

    笺云。此蹑佛前来。令简道谁当其根。亦令未法众生。修菩萨乘。绚问教。我简何方便门。易得成就。

    以救诸末劫。

    笺云。且答。亦令末代一切众生。求菩萨乘。

    求出世间人。

    笺云。求菩萨乘人。或求声闻二乘之人。

    成就涅槃心。

    笺云。乃无上菩提。

    观世音为最。

    笺云。便合云无过此一门。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

    二愍叹同源简余非正。

    笺云。言二十四圣人观门。皆是承过去诸佛威神故。

    即事舍尘劳。

    笺云。为余习遭毒刺。贤护入俗。假世间事法。舍却尘劳烦恼。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笺云。言不是时长修学观门。不可。初心。求向阶前。毒刺伤足。要入道也。不如观音从闻思修。入三摩提。世出世间。获二殊胜。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笺云。顶礼归投义。照见义。如来藏者。首楞严三昧也。

    愿加被未来。

    后显标圆径请被流通。

    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

    笺云。此结答前问谁当其根。

    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

    四闻经获利文三。初喻彰同悟文二。初述。

    笺云。以五蕴身。成法性身。八识妄心。为般若真心。故了然也。

    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后喻。

    笺云。言我今居有学地。未证法身。大似远游未还其家。今日因说圆通。分明知修行取证果体之道路。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

    次获净超尘文二。初同超大位。

    笺云。天是一。龙是二。摄六部夜叉乾闼婆等。

    皆得本心。

    笺云。得法界大定也。

    远尘离垢。获法眼净。

    笺云。离烦恼垢染也。起智照理。如眼见物不殊。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

    后独证小阶。

    笺云。过去名本性女也。

    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后续发胜心。

    笺云。初言无等者。诸佛比诸众生。无齐等故。下一等。谓此佛彼佛互相等故。阿之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言正。藐言等。三言正。菩提言觉。乃无上正等正觉。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

    次二力加持修证。文分三。初翘咨远备文三。初悲欣述悟。

    笺云。然谓二力加持。偏资末品。前来慧观圆通修证分。但接上根之者。阿难。恐末代一切众生。境劣心微。不能作证。所以便请云。欲摄其心入三摩提。云何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是世尊。遂说三七日。道场仪轨。第一七日。行道礼拜。第二七日。发菩提愿。第三七日。唯诵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至三七日。十方诸佛出。镜交光处。摩顶安慰。行人与观音。同证法界理故。

    心迹圆明。

    笺云。心则真心。迹。乃十方同履之迹。

    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

    笺云。悲则悲见末代邪师欣则欣遇如来正法交集者相交而集也。

    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笺云。前来道观佛菩提。及大涅槃。乃至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所以此中蹑前文也。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

    次陈发大心。

    笺云。发大心乃四弘誓愿。

    菩萨发心。自觉己圆。

    笺云。根本智也。

    能觉他者。

    笺云。后得智也。

    如来应世。

    笺云。问。自觉己圆。能觉他者。是何人如此。答云云。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笺云。阿难大权之人。非是未得度。但且谦称。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后诸建真场遥津末劫。

    笺云。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是今时也。邪师自邪思惟。说邪教法。

    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笺云。道场。则得道寂灭之场。退屈者。退转抑屈也。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

    次赞来承诠文三。初赞发悲心。

    笺云。称扬赞叹。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次许宣标来。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后众翘真旨。

    笺云唯然吔诺之辞。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柰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后遐宣助法文四。初勖净尸罗文二。初总彰三学。

    笺云。毗柰耶。唐言调伏。乃律藏。多诠戒学。论藏。多诠慧学。经藏。多诠定学。调为调练三业。伏是制伏过非。调练通于止作。制伏唯明止恶。轨则不移。故云决定。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笺云。所谓戒是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又云。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然。大乘持心戒。小乘持身戒也。因戒生定。定能发慧。此三学。名为无漏。无漏简去有漏。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后别演戒门文二。初总徴垂戒。

    若诸世界。

    后别释初篇文四。初淫戒文二。初显彰升坠文七。初奉戒超生。

    笺云。是所依。

    六道众生。

    笺云。是能依有情。

    其心不淫。

    笺云。大乘菩萨人持心淫。起心动念。皆犯也。小乘人持身戒。但不与境交。即持也。

    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笺云。前文云。父父子子。递代相生。此等皆以欲贪为本。如今若无淫。自然不随生死相续也。然大乘。先以杀戒为先。为大乘之人。以悲为力。若杀。乃失大悲种。大乘人以染戒为初。为递代相生。父父子子。皆由贪欲为本。为小乘之人。怕其生死。所以先断于染。此教是大乘。何故以染为初。答。阿难因前堕在淫室之内。此顺同小乘故。先举染。然虽如此。亦是大乘。为持心戒故。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二亏持滞缚。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三必游邪径。

    笺云。梵语魔罗。唐言杀者。谓能杀众生慧命也。缘魔王多行于欲。下文云。将诸猥媟以为传法。

    上品魔王。

    四随升三品。

    笺云。诸魔归往曰魔。王则福胜者。

    中品魔民。

    笺云。则福中者。

    下品魔女。

    笺云。则福劣者。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五述邪为正。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六乱法伤人。

    汝教世人。修三摩提。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七来留真教。

    笺云。先佛世尊。则过去诸佛也。清净明诲者。不被染之一法所缚。明为分明。诲为教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秪名热砂。

    后再勖遵修文二。初喻彰。□染□坠无升。

    笺云。法上。将淫心求无上菩提。经百千劫。秪名淫根。

    何以故。此非饭本。

    笺云。法上。此淫。非无上菩提本。

    砂石成故。

    笺云。此是淫根所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

    笺云。妙果者。乃常身法身也。

    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笺云。前来云。菩提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等。若是以淫心。即不能求无上涅槃。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后勖断除心定标邪正。

    笺云。淫机乃心也。言若如此向求。佛菩提涅槃。此可希望也。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笺云。波旬。唐言恶者。魔也。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二杀戒文二。初显彰升坠文九。初奉戒超生。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二亏持滞缚。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

    三必游邪径。

    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四三品分形。

    笺云。飞行夜叉。唐言勇健。地行罗刹。唐言可畏。帅则将帅。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五迷邪为正。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六当来乱教。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

    七呵依渐化。

    笺云。五净肉者。见闻疑自死鸟残也。

    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

    笺云。婆罗门。唐言净胤。言其地草尚不生。岂况于菜。

    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笺云。楞伽云。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无慈悲。乖背正解脱。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尽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八不断沉生。

    笺云。似三摩地者。似真即不真也。

    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笺云。已犹尽也。言相食相吞。如汲井轮互为高下。无有穷尽。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九来流真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后再勖遵修文六。初喻彰遗戒。

    笺云。法上。将杀心求无上菩提。大似塞耳高叫。求人不闻。自家爱隐。转见露现也。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二责犯彰持。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三勖断微缘。

    笺云。言东方者。是此土也。及此土。乃西天也。靴履者。用皮为之。裘者。以毛为衣。毳裘是也。真脱。则不还债。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

    四喻存难越。

    笺云。既食他身分。须酬他命根。为彼众生所缘境也。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

    笺云。言劫初时人。百谷不食。乃能空中飞行自在。乃至食其百谷烟火之食。乃足不离地。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五来遵真脱。

    笺云。身心二途者。心不念食。身不爱着。法上。如人食众生身分。始终须还。终不舍离也。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六显定正邪。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三盗戒文二。初显彰升坠文九。初奉戒超生。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二亏持滞缚。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

    三心游邪径。

    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

    四三品分形。

    笺云。邪人则风邪之人。

    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五迷邪为正。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谓自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六乱法伤人。

    笺云。詃诱也。言潜藏隐匿奸诈欺诳于人也。恐令失心者。惊恐于人。令人失心也。然此经亦□□□言诳称善知识。偷盗取受施主供养。是人邪心。被鬼所著。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食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

    七责犯彰持。

    笺云。言不得长久在也。

    旅泊三界。

    笺云。言诸圣人于三界。但如旅泊之人。一宿一食。何可长乎。

    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笺云。声闻之人。示身为一往还。为舍此报后。更不受生也。去已无返者。去不更来也。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八显超标志。

    笺云。长揖则永辞也。

    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笺云。言此人虽未即明无上真觉之路。是人于教法。已有决定求无上之心。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

    笺云。言若不为此无上菩提舍身求小微劣之事。或爱钦重。或求名利。

    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

    笺云。若求如此小小之事。此人决定宛然又着。还彼食佗身分之人债也。除非求无上菩提故。

    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笺云。如佛往昔因中。毁僧言食马麦。后成佛。犹偿夙债。夏三月安居。犹食马麦。盖示因果故。出宝积经。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九敕流真教。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后再勖遵修文三。初喻彰亏戒。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

    次显教今修文八。初少欲知足。

    笺云。三衣钵盂之外。

    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二行惠施。

    笺云。凡乞食作三分。分一分自食。一分施饿众生。一分施鸟雀等。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

    三行不轻行。

    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四忍辱。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

    五离心形二缚。

    笺云。不食众生身。亦无贪心。

    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六等观为己。

    笺云。身与众生同。自既怖死。彼亦如然。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

    七指他真经。

    笺云。若将如来不了义教。回为自己见解。疑误于人。似偷一般。今言不将不了义教。说似初学。是将了义乃真实也。

    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八克证三昧。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后定标邪正。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即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四大妄语戒文二。初显彰升坠。文四。初举犯沉生文三。初彰愚犯失。

    笺云。爱见者。才妄语。内心便生爱。失如来四智菩提种也。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

    次举法过人。

    笺云。颠迦者。亦云颠底迦。唐言乐欲。

    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后喻显沉生。

    笺云。多罗树似棕。有子赤色堪食。三苦海。则三涂也。

    我灭度后。来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次来传阴付文三。初来真居世。

    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提。

    二密化归真。

    笺云。奸诈偷盗。屠儿贩卖之人。与其同事教化也。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后隐迹潜遗。

    笺云。阴者暗也。暗有遗付也。言临命终方说。

    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三责惑凡称异。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四告传真教。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后□勖真修文六。初喻彰亏戒。

    笺云。旃檀。唐言与乐。白者治热病。赤者去风瘴。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二责犯标持。

    笺云。四分戒云。若比丘实无所知。自称言我得上人法。言我已入圣智胜法。我知是。我见是。后放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作是说。我实不知见。言知言见。虚诳妄语。除增上慢。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三喻妄窃□。

    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四喻临终脱梅。

    笺云。噬脐者。喻不可及也。义□左传。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五勖行诸行。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六标定邪正。

    大佛顶首棱严经卷第六下

本站推荐:慧琳音义开元释教录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大集会正法经三观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无门关龙舒净土文九华山志金刚经集注

楞严经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贪玩中文网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楞严经笺最新章节